從2016年開始,越來越多的經銷商開始“叛離”大品牌,除了銷量的原因之外,更多的原因在于經銷商的生意在被品牌跨界逐漸毀掉!!
跨界品牌超乎尋常的破壞力!
相比于中小企業(yè)的產品,跨界品牌有著更強的破壞力。
中小企業(yè)的產品雖然質量參差不齊,但是為了吸引經銷商會有更多的優(yōu)惠政策和支持。而大品牌的跨界往往是借助品牌本身的渠道力量,對經銷商并沒有太大的支持,反而以品牌的大勢給經銷商更大的壓力。
其次,面對大品牌推廣跨界產品,經銷商沒有多余的選擇,為了更好的合作,只能推廣。而當品牌認為產品沒有發(fā)展的時候,果斷砍掉,經銷商投入的努力和已經開發(fā)的市場完全白費力。
大多數經銷商都在忍痛用老產品的利潤在貼補新產品的損失,有苦無處訴說。經濟命脈被把持,經銷商只能忍氣吞聲,“被動”的和廠家合作。
第三、大多數廠家的跨界,已經超出了本身產品的渠道與經銷商本身的渠道也是背馳的。但是,在高壓之下,經銷商只能被動的開發(fā)新的渠道。完全打亂經銷商本身的經營,而且往往這種經營最后因為產品衰落而成為經銷商負擔。不僅賺不到錢,而且留下不好的名聲。
第四、廠家跨界本身有風險,在把力氣放到新產品的同時,也在影響著老產品。品牌認識的顛覆,市場認識混亂,負面爆發(fā)等等拖累經銷商原本業(yè)務的進行,增加發(fā)展的難度。
……
品牌跨界到底時好時壞,有著很多的未知因素。但是,一旦開始,就是給經銷商從利潤、渠道、市場等各個層面上的打擊。這樣的破壞力遠超想象,甚至比外部的破壞要來的更大。
跨界的企業(yè)們!
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廠家想要跨界呢?
其一、老品類已經發(fā)展到極致,利潤有限已經很難有突破了,只能從新品類上找機會。
其二、被市場倒逼著跨界,大多數上市公司為了更好的報表利潤,更好的報表,開發(fā)新產品沖銷量、沖利潤。
其三、增加影響度,想要擴大品牌的影響力,在新的領域內影響新的消費者。
其四、看到別人成功了,更一個風。
說是為了利潤,為了名氣,其實很多廠家就是在跟風而已。在過去,大廠家依靠本身的實力,看到別人的產品成功了,想要取而代之,開發(fā)產品快速占據市場,是跟風。
現(xiàn)在,看到別的品牌跨界產品成功,也想要跟風,用自己的影響力獲利。
但是,跨界成功的品牌有幾個?跨界成功的產品有幾個?
跨界并沒有想象中的美好。
失敗的案例一把把,但是更多人還是想到成功的案例,總覺的有一點希望。不過,成功的也并沒有那么的美好。近兩年成功的茶π,銷量出眾,但是相對于主業(yè)不到一個零頭,影響有限。
一個成功的案例,讓經銷商賺到的有多少?但是一個失敗的案例,毀掉的就是無數經銷商一年甚至幾年的苦心經營。
被整垮的市場!
跨界之“惡”不僅在于對經銷商和品牌本身的影響,更深入到對整個品類的影響。無論跨界成功與失敗,最終都將消耗整個品類的積累。
近兩年火了的山楂汁,不少企業(yè)也借助東風推出山楂汁品類,大有又一個大品類崛起的機會。但是背后是火爆之后,整個品類開始冷卻,市場受到一定的影響。
看到發(fā)展機遇進而參與進入本無可厚非,但是大多數跨界的產品更像是“玩票兒”的性質,很少能夠做到專注。
而他們用行動在短時間之內把品類帶火了,但是又沒有深入貨進一步的發(fā)展和拓展,整個品類就陷入了死胡同之中。
一個品類的成長需要多長的時間?
任何一個品類的成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一個品類想要發(fā)展起來需要的是專注的企業(yè),專注的發(fā)展,真正引領行業(yè)。而不是一時的沖動,想要做個產品,借助一下東風,就能做大的。
從2013年寒冬到來以來,越來越多的企業(yè)已經越不像自己了。把精力盯在別人的領域,而忘記了對自己領域的深耕。從別人的碗里搶一口吃的,就能養(yǎng)活自己嗎?